復興中華文化與雲南地方文獻

作者:楊家麟  发布日期:1971-12-25

文化是人類生存的總體:生存的內容豐富,表現於文化卽爲博大,生存的素質提高,表現於文化卽爲精深。

中華文化之所以獨特,由於中國的山脈河流,自成完整系統。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由於在完整的山河系統之內,各個區域,各有特殊的氣候,特殊的土壤,特殊的資源,形成不同的生活,以爲政治統一,民族融合的基礎。中華文化的悠久,由於中華民族的歷史長遠,融和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融合的動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由於文化的特異,因而形成國家的特質。

我中國的特質,依照總統的訓示:「我們中國國家的領域,以民族生存所要求爲界限,亦卽以民族文化所維繫爲界限。故我們中國在百年以前的版圖,一千幾百萬方公里之內,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華民族生存之所必需,亦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華文化之所浸潤。」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其所以能形成獨特的型態,依照 總統的昭示,就是由於「在中國領域之內,各宗族的習俗,各區域的生活,互不相同。然而合各宗族的習俗,以構成中國的民族文化,合各區域的生活,以構成民族的生存。」根據這一昭示,民族的生存,與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其始是民族生存、創造民族文化;其後是民族文化維護民族生存。

目前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上的奇大變局之中,整個的世界,亦瀕臨分崩離析的境地,爲維護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有賴於發揚中華文化,爲拯救世界的浩刼,有識的世界人士,也寄望於中華文化,因是總統倡導復興中華文化,不僅爲中華民族計,實亦爲世界人類前途計。

近年文人志士,鑒於地方文獻,爲國史方志所取資。國史方志,又爲傳統文化的命脈,和民族精神所寄託,各省人士莫不奮起創辦地方文獻刊物,我雲南鄕親及前輩,對於雲南文獻的傳播,向極重視,一方面自行出資輯印,一方面協助出版界翻印,在市面流通者,現已不在少數,惟定期刊,尙付缺如。家麟受雲南鄕親之託,負同鄕會理事長之責,經數度邀約同鄕文敎界人士集議,咸認大陸陷匪,故鄕文物多被摧毁,旅臺人士所知所存,雖屬零繒斷錦,仍彌足珍貴,創辦雲南文獻,事不容緩,乃有是刊的發行。

雲南爲我國西南重鎭,滇西距太平、印度雨洋的里程相等,滇東據長江上游,滇南控粵江源頭,外與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關係密切,內爲川黔桂粵屛障。在我國歷史上、文化上、政治上向佔重要地位。擧其重要者言:佛敎之傳入中國,史稱始於漢明帝時,揆之實際,戰國時代,雲南卽受佛敎文化的薰陶,吳梅村詩:「洱山與蒼山、佛敎之齊魯」實非過譽。漢武帝時,擬經雲南通印度,鑿昆池習樓船,杜甫詩:「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卽寄其慨。諸葛武侯的「欲事北征,必先入南」。唐時西藏屬於南詔,南詔內附,西藏隨來。元世祖滅宋之前,先「革囊渡江」,未入承大統之前,先經營雲南。南明之時,吳三桂據以抗淸, 國父革命,有河口之役,袁氏稱帝,唐繼堯、蔡松坡等諸先烈據以對抗,而成「再造共和」之功。抗戰末期,爲遠征印緬的根據地,溝通內外的交通線,無一役不與國史有關。加以雲南境內少數民族有語言文字者,不止一族,爲文化、寶藏,據專家言,摩須文字尙可與甲骨文對照。由是可見,雲南文獻不僅是一省一地的文獻,也是國家的重要資產。因是愛護雲南文獻,不僅是爲了「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的鄕土之戀,也是爲了不忘記「漢習樓船,唐鏢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的偉烈豐功。記得在抗戰期間美國的副總統華萊士來華訪問,由新疆進境,由昆明出境,他說是「由中國的正門入、由中國的後門出」,在東南亞動蕩不安,印度洋更成爲世界爭霸的一大焦點,雲南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吾人馨香禱祝,願見在**復國的大業中,再度發揮「雲南起義」的精神,重建「再造共和」的大功,用以鼓舞士氣民心,是又本刊同仁的微意所在,甚願關心地方文獻,國家史乘的人士進而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