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刊的話》喚起鄉親 服務鄉親 造福鄉親

作者:吳雪山  发布日期:1995-07-01

本會組織成立迄今二十有五年,歷十一屆次,基於團結衆心,敦睦鄕誼,初有「福建會訊」之發行,以報導鄕社活動、溝通海內外鄕親訊息爲旨趣,一時博得熱烈迴響,蔚爲八閩遊子心靈交通之重心。嗣鑒於新生代子弟生於斯土無從認識故國山川文物,恐其迷失而忘却根本,爰自第三十八期擴充篇幅、改以雜誌發行,稱「福建雜誌」,報導鄕情之外,兼容介紹福建歷史沿革、藝文演進、賢哲功業、習俗掌故等資料,藉以闡揚福建文化。

吾閩文風由來稱盛,留台俊彥爭投珠璣,以饜鄕裔後進懷鄕尋根之需求,階段性的成就,備獲肯定於當時。迨第十屆伊始,閩台民間往來始漸,爲率先推動文經交流,乃又改雜誌爲「福建月刊」,內容則側重鼓吹還鄕投資,促進閩台文敎藝術團體互訪切磋,並推廣發行,遍贈會員以外鄕親,更遠及於福州、廈門、漳泉等埠,連續發行三年。適値台資登陸開發,沛然成風,各傳播媒體亦發展快速,客觀環境丕變,月刊頓失預期功能,因而改絃易轍,遂成勢所必然。

今年四月,本會第十一屆理監事會改組完成,雪山忝承鄕衆重託繼掌會務,硏求興革之餘,有關會刊內容改革問題,鄕親意見紛紜;就敎於鄕賢耆宿,則多主恢復雜誌型態,以充裕集稿時間,容納更多傳述家鄕歷史文物掌故以及詩詞等作品,尤其寄望投稿作家能體察在台同鄕當前處境,多多提供提升福建族群社會地位、擴大發言空間,以爭取現實資源的合理分配等的指導意見。本會秉此啓示而爲重新刊行「福建雜誌」之決定,並訂於本屆理監事宣誓就職之辰發行問世。雪山不文,承徵撰作弁言,願借此公開園地就觀感所及貢其蒭蕘之見。

年來閩籍耆宿或鄕社負責人集會,盱衡時局,每以旅台各省人口數,吾閩省以擁有三百萬之衆爲獨多,在號稱生命共同體中應算是龐大的族群,且四十年來對於國家建設的貢獻並不遜於其他省份。而屈指一數福建籍的機關首長、民意代表,卻寥若晨星,我們在社會上的發言音量更微弱到無人聽聞,在在足以說明我們已淪爲弱勢族群,不受重視。其原因端在長期以來,鄕親掙扎生存立業,大都靠一己努力單打獨鬥,即使小有成就,也只知獨善其身,從未曾着力於糾合族群力量,以發揮集體效能,官場如此,工商界亦莫不皆然,處於當前群衆時代,個人的能量畢竟單薄,無論如何努力,成就仍然有其極限。因此,責成鄕社負責人應曉喩鄕親:挽回族群弱勢,提振「族群意識」,義正辭嚴,使雪山無可諉避。語云:衆志成城,此一艱鉅任務,也必須由全體同鄕社團擔承,「福建雜誌」願充當宣導工具,爲傳播喚起鄕衆覺醒而盡棉薄。

今年底立法委員選舉,即是鄕親扭轉弱勢的大好機會,當前民主體制,高唱主權在民,唯有民意代表才是合法的人民代言人,任何一族群權益必賴其代言人爲之爭取。立法委員向稱國會議員,影響力尤爲凸出,因而成爲族群爭奪的目標。目前同鄕才俊有志競選者,多寄望鄕親的支持,以鄕親選民數量衡量,似不難達到預期當選人數。但因客台時久,環境的利害因素,發生牽制影響;下一代同鄕子弟成長過程又缺培養鄕情機會,鄕土意識淡薄,各憑意志自由選擇支持對象,以致選票票源分散,未能充分發揮輔選成效。然而面對現實本土意識高張,競爭空間日蹙,鄕親大衆多能見及此油然而生危機警覺,此時加以宣導,統合支援步驟,收之桑楡,爲時仍爲未晩。

雪山作此呼籲,語出至誠,唯期抛磚引玉,引起共鳴,俾後續出版之各期「福建雜誌」,能使鄕親得常瞻讀,激勵團結,落實合作步調之指引,則幸甚矣。





改版的話

作者:黄哲真 发布日期:1987-03-01

隨著生活領域的擴張,人們求知慾望日益增強,創辦品質優良的報刋,以應大衆需求,自有所必要。民國七十一年七月,「福建什誌」之創刋詞便說:「今日我們的社會,實處於一個極其重要的轉型期,我們必須透過文化建設,配合更高層次的經濟建設,提升國民精神生活的品質,以謀國家建設之圓滿達成,而臻富強康樂境地。」

緣台北巿福建省同鄕會前有「八閩會訊」及「福建會訊」刋行,以加強海內外鄕親聯繫,雖自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一年間,隔月出版了三十七期;但「會訊」係以報導爲主,難於兼容並蓄,不無遺珠之憾,因擴編而爲「福建雜誌」,增多篇幅,充實內容,時逾五載,然已刋行了二十八期,不曾間斷。

唯歲月不居,日新又新,自本年三月份起,將再改版,求其精進。當經敦請我閩多位專家學人共襄其事,冀成爲一足夠水準的綜合什誌,而提高其可讀性,能於「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潛移默化,蔚爲風尙,來宏揚中華文化,擁護基本國策,加強同鄕團結,促進社會建設。

今後本刋內容將着重於:㈠時事評述,㈡問題研究,㈢掌故軼聞,㈣山川風光,㈤會務報導,㈥同鄕消息,㈦時人專訪,㈧藝文創作等,尙望鴻文時錫,以光篇幅。

本刋之創無他,旨在帶給讀者心靈交契,有其共同認知,以宏揚人性光輝,克盡時代使命。福建向稱「海濱鄒魯」,人文薈集,英才輩出;而遷台者众,僑外又夥,雖曰身處他方,實皆心懷鄕邦,群策群力,應有可爲,無冀各方賢達多加指敎,惠予匡助,他日有成,不或忘也。





崇法務實貫澈民治

 发布日期:1985-05-01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本刋前曾爲文奉告大家,現者春過了,當是如何經之營之的時候了!

今歲乙丑屬牛羊,蔣總統曾在除夕祝詞中說到牛象徵刻苦、耐勞、踏實,盡其在我的精神;以此種種象徵來看牛年,對我們全體國人,實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因爲牛的體壯力強,可以負重任艱,刻苦耐勞,我們的祖先由遊牧社會進入農業社會,篳路藍縷,開啓山林,莫不「借重」於牛,「得力」於牛。故古代以農立國,能以農業厚植國本,壯大國力,在頻頻來犯的異族侵擾中安然屹立不爲所動。現在雖然我們已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而牛的勤勞精神和穩健步法,仍然是爲我們所要發揚的精神,所要學習的步法。

是以,牛年正是表現我們中國人勤勞節儉傳統美德的一年,也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創造一個繁榮的、和諧的、美好的一年罷!謝天謝地,在「牛年」的前夕,政府執行「一淸專案」,展開掃黑行動,以維護社會安寧,但也應於除惡務盡,並加強反對特權、反對投機,使「金牛」也不能作怪,社會秩序才不致受到破壞,得以遂行其建設。

而這要憑良心,依法律來做事。蔣總統三月六日在國家安全會議中要求政府官員做到這點,眞是一針見血,切中時弊。因爲現今財、稅、金融及經濟各方面問題叢生,尤其經濟犯罪問題,都由於主管官員平日不能徹底執行法律所致;甚至還有極少數主管官員做事不憑良心,不守法紀,我們不禁爲他們慚愧。 蔣總統之要求政府官員,做事要憑良心者,就是這個道理。

但良心是不可見,也是不可捉摸的。唯有對於法律和道德規範都不能約束的人,我們才要求他訴諸自己的良心。讓他內心的良知、良能,來對自己作最後的裁判。假如有人說,「請你做事要憑良心。」實可說是最沉痛的責備,也是最嚴厲的責備了!

行政院俞國華院長二月二十六日列席立法院第七十五會期第一次會議。報告當前施政,他強調:在此敵消我長的關鍵時刻,我們全體國民都已體認到,天下沒有事情比國家的尊榮更重要,比民族的傳承更迫切。我們自應樂觀進取,勇往直前,爲國家前途開創機運。同時提醒國人:勝利不是倖致的;勝利是要付代價的。我們只要能鞏固自己,就無懼外來的橫逆,不存依賴的心理,就能自立自強。

但政治修明與社會安寧,則爲推展各項建設的動力與基礎。報告中因又指出:我們對政治與社會方面所追求的重點,是「法治的民主,理性的自由,高度的行政效率,簡明的法令規章」等,並強調政府有道德勇氣來求革新、求進步,國民務須守法守紀、明辨是非。而爲維護一個法治有其秩序的社會,大家應於建立共識,確立共信;遵照 蔣總統提示,「反對仇恨,反對陰謀,反對暴力」,惟有「以理性化解仇恨,以民主擊破陰謀,以法律制裁暴力」,始可於主動自發之中,克收正本淸源之效。

此一報告平實扼要,已表現其前瞻性,更展示了勵精圖治的決心和做法,凡我國人自當擁護此領導中心,而有所爲或有所不爲。按自去年夏季以還,國內連遭各種不幸,一次高樓大火、兩次水患、三次礦災,年底又發生江南命案,農曆年尾更發生十信風暴,國塑集團涉嫌詐財,以及國信危機。這些不幸事件接踵而來,震撼了國內外,社會人心激盪,謠諑紛至迭來,實對國家構成無比的傷害。今日 蔣總統之諄諄告誡我們者,當亦有感而發,我們政府官員「一定要憑良心、根據法律做事,」去積極推動,努力執行。應知這是一個去腐存菁,脫胎換骨的關鍵時刻,亦望政府之能除惡務盡,有決心徹底掃除政治和社會的毒瘤,大家以義爲利,不作非份之想,不求非份之財,敬業勤勉,規行矩步,俾以安定社會,重建民衆信心。實在說,我們今天是個開放的社會,誰也不可能藏慝眞相,掩蓋事實,更不可能使任何一個犯罪者逍遙法外,所以我們當知所以公平、公開、公正領導我們也。

唯政治風氣也不是可以單獨來建立的,它與整體的社會風氣與行爲模式是有所繫屬的,要端正政治風氣,擁有政治權力者固然要做到公正廉明,大衆也需要建立樍極守法的觀念與習慣。傳統中國社會講「人情」、講「關係」的習性如果不能徹底更改,各式各樣的法外行爲大槪很難根本轉變;而大多數民衆能眞正守法,不透過人情關係來做非份的要求,執事者也就不敢於凟職徇私,這一整體意識,應是刻不容緩的敎育問題。

總之,總統說,「我們要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須要有現代化的目標。」民主國家以法爲治,所以,「公務人員服務法」第一條就規定:「公務員應遵守誓言,忠心努力,依法律命令所定,執行其職務。」如其有法不遵,或雖遵守而不嚴格;有令不行,或雖施行而不徹底,結果會形成了問題,而終於不可收拾,不可不知。唯依據法律,需要長期的法治敎育;憑良心,則靠個人的心態、想法與良知,這是道德的約束,我們都得加以重視,而努力爲之,是以深望各級政府和全體同胞,精誠相濟,奉獻心力,向共同的目標來邁進,以加速勝利成功的行程。





爲什麼要把——「福建會訊」改爲「福建雜誌」?

 发布日期:1982-07-01

今日我們的社會,實處於一個極其重要的轉型期,我們必須透過文化建設,配合更高層的經濟建設,提昇國民精神生活的品質,以謀國家建設之圓滿達成,而臻富强康樂境地。這也適如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之謂:「人之不德,由於無知」,「知識卽德行」。因爲人有知識,便明是非正邪,也知善惡黑白,不於墮落,做出其喪天害理之事。反之,能如荀子所謂:「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而處大事,決大疑,權衡輕重,熟慮得失,把握其成功關鍵。

俗語云:「黃金屋,顏如玉」;宋司馬溫公亦常告其子曰:「儒家所寶惟書耳,當知珍惜。」齊東野語則云:「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皆從讀書而來。」宋岳飛並謂:「幼敎詩書,壯知禮義」,應該這都是其正當解釋。誠以人類智識的絕大來源在書籍,無論任何個人,爲了生存,爲了愉快的生存,甚至轟轟烈烈的生存,就得努力於讀書。最近,行政院孫院長因亦勗勉文化事業界曁出版界,多做多刋,多出版優良書報,擴大銷售;並希望各國同胞,多買、多看、多讀好的、高水準的書報什誌,使我們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在物質生活寬裕的狀況下,能多接受文化薰陶,以提高人們品質,培育高等智慧學問,來改善工作效能,獲致更高報酬,促使國家和個人境況之更進步。

本會向有「福建會訊」印行,以發揚文化,傳佈消息,加强海內外同鄕情誼爲宗旨,自六十五年至今,出版了三十七期,亦頗有所貢獻。而此胥由歷任理事長,及文敎委員會正副主任委員卓高煊陳大絡兩先生,先後主編陳德規蔡景福兩先生等之辛勤所由致,殊足敬佩。唯爲嚮應政府號召,顧全事實需要,將自本期起,擴充篇幅,充實內容,改稱「福建雜誌」,而由本會文敎基金會負其責。此之意義,在於「會訊」乃以報導爲主,是消極的;「雜誌」可於兼收並蓄,爲積極的。蓋福建人文薈集,英才輩出,向有「海濱鄒魯」之稱,値得追思懷念的先賢先烈,經師鴻儒殊多,不特有其忠勇英烈,顯赫功勳之足傳,亦有助於思想啟發與文化交流。而居海外者,則披荆斬棘,克勤克儉,協助開發資源,促進當地建設,身居異域,心懷鄕邦,對過去之反淸、北伐、抗日等革命大業,以及現在**復國的神聖使命,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自然這都値得我們效法,應於承先啟後,發揚人性光輝。但學問是多方面的,學習是無境的,爲了提高我們的品德、情操、學問和智慧、技能及識見,允宜對適合於自己求學、就業,乃至增長自我處事爲人的書刋,多加硏讀,以收效益。不過,也因社會之在進步,每人都很忙,當無暇於閱讀所有報刋,爲使其精神之不陷於空虛,且對一般事物多所體識,能於了解歷史過去,推測未來發展,而共努力,而共奮鬥,因將「會訊」改爲「雜誌」,以盡當前任務,負起歷史使命。

爲了發揮日新又新的精神,擴大對社會各界的服務,本刋將是爲一知識的、報導的綜合刋物,以提升大家閱讀的興趣,促進智慧的交流。故除力求編排選材的精進,把單調的新聞消息加以組織分析,而以敍述的方式來吸引讀者外;並多採用可讀性的文章,而不流於呆板。綜其內容約有:㈠時事論衡,㈡專題硏究,㈢人物掌故,㈣山川文物,㈤輿論民意,㈥會務報導,㈦同鄕消息,㈧藝文創作,以增廣讀者見識,提高讀者興趣。因此,我們也望各方賢達之能惠予賜稿,範圍包括:

甲、有關福建歷史文物之資料;

乙、有關福建山川、勝蹟、禮俗、交通、物產、政治、敎育、宗敎、藝術等項之敍述;

丙、有關福建人在他省及海外之事蹟;

丁、有關他省人或外國人在福建之事蹟;

戊、有關福建地方之各種調查統計資料;

己、有關海內外福建各團體之沿革及其現況。

此外,福建人之有創見的學術論著,及外省人或外國人之對福建問題有所硏究的學術論著,亦併歡迎投寄本刋,以光篇幅。唯其文稿均應淺顯流暢、尤貴翔實,如已送登其他報刋者則不採用。將來這些經過發表的資料,亦將分類彙編而成叢書,以廣流傳。至於有關新聞報導來稿,敢請勿於冗長,以節篇幅,否則,編者將於濃縮改編,並此聲明。

總之,我們深願能使這本什誌報導正確、言論平實,以國家、民族、社會的久遠利益爲重;不好高騖遠,不標新立異的自趨沒落。亦信本此宗旨而共努力,應可成爲一份有益身心,足夠水準的綜合雜誌。不過,要使其能不受打擊而站得住,當亦不是容易。因爲今日我國經濟建設雖在迅速發展,物質文明也在多角進步,而文化水準却未提高,反有下降趨勢。「黃鐘毁棄,瓦釜雷鳴」,若干刋物乃以黃、黑爲其基調來迎合社會心理,爭取大量訂戶,這自然會於影嚮及正常經營者之發展。所以,亦將籲請我鄕親們勿爲着消遣與娛樂,而不顧到其嚴肅的一面,好奇地去呑下那些不良毒素,旣會自誤,且害其後。深望大家之能踴躍訂閱本刋,並在廣告上予以支持,莫讓「劣幣驅良幣」。因爲一本夠上水準的什誌之能長期維持下去,且於壯大起來,主要是靠銷售與廣告,而二者又是互爲因果,銷售量大,廣告自多,反之亦然,廣告收入一少,刋物也就只好偸工減料,降低成本來維持了。因其品質下降,自將影響到讀者興趣,減少到其銷售量。銷售量少,廣告更少,再惡化下去,當非迫得關門不可,這是我們之所提心吊膽的。

可以說,辦什誌難,辦民衆團體的會刋尤難。但福建人之在台灣者多,僑居海外者更多,人才輩出,建樹不少,各行各業胥有成就,如能群策群力,應可有其成就。本刋之創無他,亦以「團結卽是力量」,旨在帶給讀者心靈默契,情感交流,有其共同認知,能於互助合作。尙望相與努力,以報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