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特質

    編者按:陳立夫先生的「中國人的特質」一文原來刊登於「我是中國人」一書(自強戰國叢書,正中書局印行)。本月十日本報「晨鐘」版曾刊出其摘要,讀者紛紛來信,希望能看到全文。本刊爲應讀者要求,特將全文分兩期刊出。

    一、前言

    世界各國的人民都有其與衆不同的特貨。這是由於各國所處的環境及其歷史的不斷演變,因而形成其文化及人民的特質,而文化特質與人民特質又互相影響,互爲因果,於是各國文化與人民的特質愈益顯著。

    其實人類在初界之時,不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相似之點,本來都比相異之點爲多;可是長大之後,人與人間的心理狀態就有許多不同。所以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謂習相遠,不僅是由於他們有兩個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卽使在同一的文化背景或社會環境,亦可造成不同的個性。不過文化是有其統一性的,一個國家中人與人間的個性固有不同,但其文化在各方面的表現仍可發現其統一性的。所以在同一文化所影響薰陶的人民,他們的特質可以說大體上是相近的。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人民必定有其大同小異的特質,也許有少數人完全缺乏這些特質,那也不能以偏槪全,否定了這一國人的特質。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民族是由天然力造成的。」他指出天然力有五種,其中最大的力量是血統,其次是生活方式、語言文字、宗敎信仰以及風俗習慣。血統的顯著影響是界理上的體質,祖先是什麼血統,便永遠遺傳成爲一族的人;其餘四種天然力都屬於文化範圍,其對人的影響都是心理上的,是形成國人特質的主要因素。就我們中華民族而言:我們中國人皮膚黃色的原因,便是由於根源黃色血統而來的。最初都是分布黃河流域的各種不同的部落,各爲著求界存而應付其特殊的環境,其生活方式及仰信習尙,當然各不相同。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因爲遷徙、鬥爭或征服,而產生血統的融合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同化,逐漸形成較大的部族。就中有一部族,後世稱爲夏族或華族,或合稱爲華夏民族,相傳其首領爲黃族軒轅氏,於涿鹿之戰(約西元前二、六七〇年),運用所發明的指南車戰勝他族的首領蚩尤之人造霧戰術,可以說是物理與化學應用於戰爭的開始,這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很大。從此華族就定居中原,代代相傳,生息蕃衍,以迄今日,成爲世界上人口最多、散布最廣的民族,所以凡是中國人都稱爲「黃帝子孫」。以後經過唐虞夏商到了周代,各部族間更發生大量的融合作用,遂形成強大的民族。秦漢以後,國力強盛,更融合北方的遊牧民族與南方的蠻夷苗猺,而成爲漢族的大國。此後雖經過五胡亂華、元淸統治,結果都被漢族文化所同化。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卽聲言爲漢滿蒙囘藏五族共和,而統稱之爲中華民族。所以我們中華民族雖由許多部族融合而成,其實都已同化,可以說是同一華族血統,同一生活方式,同一語言文字,同一學術信仰,同一風俗習慣,完全是同一文化的一個大民族。

    中國人生長於同一文化的社會環境之中,每個人的心理狀態,自小卽接觸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就養成中國人的特質。所以先總統蔣公說:「人之所以爲人,就是由於人能知道做人的道理。如果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便徒有人的形式,而無人的特質,便不能算一個人。」(救國的基點)

    因此,我們要認識中國人的特質,必須先要認識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以及自己的職責所在。這樣的一一認識淸楚之後,才能說:我是一個中國人。

    二、五千年生存奮鬥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建國於亞洲大陸,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世界上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多已成爲歷史上的陳迹,惟有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巍然獨存。其所以能成爲五千廣緜延不絕的民族文化,實經過五千年來爲生存需要而繼續不斷的努力奮鬥而成的。 國父說:「古今一切人類所以要努力,就是因爲要求生存,人類要有不間斷的生存,社會才有不停止的進化,所以社會進化的定律,是人類求生存。」所以民族的奮鬥是求生存之最有力的表現,中華民族在過去五千年之間,不知經歷過多少次的存亡關頭,也就是說,經過無數次的大小戰爭,才能生存到今天,而且自今以後,還要繼續爲求生存而努力奮鬥。

    上文已說過,中華民族是由多數部族融合同化而成的,這種融合同化的事實,都有歷史可考。最早的如「竄三苗於三危」(堯典)(舜命禹伐有苗」(大禹謨);到了周代與各異族的關係益密切,鬥爭亦趨激烈,當時在黃河、長江流域,有許多戎狄及蠻夷百粤並存,所以孟子說:「周公兼夷狄、朝猛獸而百姓寧。」詩經說:「戎狄是膺,荆舒是懲。」這些都是表現出古代的民族意識及其奮鬥。

    孔子作春秋,明正逆之辨,嚴夷夏之防,始確立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目標,可以說是最大的成就。春秋大義對一般亂臣賊子深惡痛絕,凡是爲私人利害而違反正義,破壞法紀,甚且從逆叛國,所以說:「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春秋大一統,就是要統一內部協力防禦外侮,孔子贊齊桓公「正而不譎」,稱管仲「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就是讚美他們安內攘外、保障民族的大功。

    這種民族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就連秦始皇也爲抵禦外患而築萬里長城,爲伐匈奴而遣其良將蒙恬及長子扶蘇出征。大槪由於中原地區開發最早、土地肥美、易於謀生,而北方多爲苦寒荒涼的沙漠地帶,所以歷代入侵最多的,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中華民族在這五千年間,始終爲求生存而抵禦外侮,站在民族鬬爭線上,因此愈益加強民族意識、發揮民族正氣、倡導忠貞精神。如明太祖的「諭中原檄」說:「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華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矣。」就是我們的辛亥革命的目的,亦是以顚覆滿淸,光復漢族爲先。所以蔣公曾說:「中華民族意識的堅強,民族力量的彈韌,民族文化的悠久博大,使中華民族不受侵侮,亦不侵侮他族。惟其不受侵侮,故遇有異族入據中原,中華民族必共同起而驅除之,以光復我固有的河山。惟其不侵侮他族,故中華民族於解除他互相軋轢、互相侵凌的痛苦與禍患的同時,能以我悠久博大的文化,融和四鄰的宗族,成爲我們整個民族裏面的宗支。」(中國之命運)這就是說,中華民族在歷代的內憂外患中,忠勇奮鬥以求生存,遂以形成中國人的大剛中正的特質,大而能容,剛而不屈,中而無偏,正而遠邪,所以能不受侵侮,亦不侵侮他族。

    三、中華文化特質的影響

    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一國人民的生存所關,亦是一國文化的重心所寄。中華民族相傳在神農氏時,已作耒耜,敎民耕稼,這就說明已早進化至農業社會。黃帝之世,由於農業的需要,已開始天文曆算的硏究,並創造文字。舜堯之時,契爲司徒,明定五倫之敎爲敎育宗旨;后稷敎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熱而民人育。其時文化,自然以人數最多的士農爲重心。農業社會聚族而居,安土重遷,守望相助,所以重視家族觀念與倫理道德,注意修身齊家,而且愛好自然,因而認識宇宙萬物有一共同生存的原理。堯舜以後,經過禹、湯、文、武、周公以至孔子,乃將以往一千八百年的文化遺產,集其大成,成爲中華文化的「道統」。道統的要義,可以公、誠、仁、中、行五個字槪括之:

    (一)公 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此之爲三無私。」(禮記)在天人合一的崇高理想中,人人應無私無我而尙公,應如天之高明而無不覆幬,如地之博厚而無不持載,且能悠久與無疆。故孔子對於世界人類有一至高的理想,稱之爲大同世界。此一世界必須以道德爲基礎,所以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旣稱爲公,則賢者能者對內理應盡其所能,爲民服務,故曰:「選賢與能。」對外必須與人和善相處,重視信義,故曰:「講信修睦。」人人應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並推己及人,愛人如己,使人人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故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資源不應私藏於己;人力亦應爲公服務,使人能享受經濟繁榮的福利,故曰:「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如此則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畏,人民不會違法作亂,家家無閉戶防盜的必要,故曰:「外戶而不閉」這就是天下爲公的大同世界。

    (二)誠 孔子認爲誠是道德的原動力,故中庸說: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何?就是誠。又說「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亦是誠。又謂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中庸一書,誠字凡三十三見,「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誠是能成己而又成物,是擇善固執的信仰,是眞實無欺,是智慧、是生命、是大道、是仁愛、是力量,能成其大、能盡其性、能通其化,比諸西方聖經中的上帝,幾乎完全相似,所以說:「至誠如神。」

    (三)仁 孔子認爲「仁者人也」,反之,不仁便非人也」,非人則與禽獸無別。仁字從二從人,故凡能以「人」的道理待人,乃合乎仁;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爲行仁之方。換言之,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的大道,有賴於仁以修之,故仁者人也。」禮記儒行篇中孔子說:「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愼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也,遜讓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人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由此可見人的一切正當的動作云爲,都是仁的表現於外,以達致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的目的。孔子在論語一書中言仁的凡八十五章,仁字凡百有五見,可見仁比其他一切都重要。

    (四)中 「允執厥中」是堯禹傳國的寶訓,湯猶能執中,文武周公的所作所爲,莫不合乎中道。孔子則在「中」字之下復加一「庸」字,而有「中庸」一書之傳世。中的意義:作名詞解是重心點,支持此點則物平穩而不墜,四面公方的力量均衡;動詞解,爲得其所期待之點,稱為「中的」,亦卽調整得宜的結果;以形容詞言,則爲不偏不倚,無道無不及,也就是恰到好處。以能恰到好處,則自爲大多數人所滿意,豈不合乎民主的要求?以日常生活而言,例如飮食不宜太餓亦不宜太飽,穿衣不宜太冷亦不宜太熱,居住房屋不宜太大亦不宜太小,行動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言語不宜太沈默亦不宜囉唣,用錢不宜太浪費亦不宜太吝嗇,事事都有其恰到好處的程度。因人、因時、因地,都發而中節,稱之爲和,達到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孔子加一庸字,意義更爲深遠,庸者用也,平凡也,平凡而合用乃是極大多數人極長時間所需要,自更合乎民主的精神了。中庸之道的可貴在此,得到中庸之道的難處亦在此,故曰「極高明(明其兩極)而道中庸(始知其中)」。

    (五)行 孔子疾惡言而不行,更惡巧言令色的小人。於學問,除主張博學、審問、愼思、明辨之外,貴在篤行,亦稱「力行近乎仁」,「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大學一書的八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無一不以行爲可貴,並勉人以敏行,謂「敏則有功」。蓋能行,則有日新又新的進步;能行,則對事業有成功的希望;能行,則有解除困難的勇氣;能行,則興趣油然而生,興趣才是生命,亦可以說行才是生命的要件。大禹周公是實幹苦幹之行的模範,天地之大德曰生,亦可說天地之生生不已在行健,此乃人人所應效法的。

    孔子闡明公、誠、仁、中、行者的要義,使後人容易了解而樂於實行,遂以形成中國人健全人格與健康生活的特質,所以中國社會,一般的說,都尊重公正、誠實、仁愛、中庸而言行一致的人。

    現在,我們立國的三民主義是繼承「道統」而成的,其基本精神是中國固有的歷史文化的結晶和民族美德的遺傳,故具有無私無我之公,成己成物之誠,立人達人之仁,不偏不倚之中,日新又新之行。所以 國父於民國十三年對第三國際代表馬林說:「中國有一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所以三民主義的實行,正與中國人的特質相符合,而能成爲全民的共信,所以我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有其必然性。

    四、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

    由上所述,可知中華民族立足亞洲,屢經喪亂,仍能保持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力量,實根源於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不過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所以能發生如此強大的力量,實又以倫理道德爲其骨幹。

    所謂倫理道德,就是一般國民的父子之愛、兄弟之愛,推而至於鄰里鄕土之情和民族國家之愛,這些愛都是出於人的天性。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都重視倫理道德,可以說已成爲中國人固有優良的特質。所以 國父在民族主義講演中,特別提示:「中國如果要恢復國際地位,必須先恢復中國的固有道德。」並將固有道德歸納成爲「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使國人易知易行。後來 蔣公又提倡「禮義廉恥」四維,他說:「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都是倫理道德的準繩,而禮義廉恥的四維,亦皆是倫理道德所表現的具體行爲。」(三民主義的本質)

    我對於倫理道德曾有詳細的解釋,這裏爲篇幅所限,只能加以簡要的說明。

    (一)何謂道 道是一條大路,這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條路,是屬於精神方面的、無形的。有了道,人與人間的心靈可通,同情可生,私心可去,倫理基礎可奠;否則,兩點之間的一條路斷了,每人各管各的,好比一盤沙,無凝固力存在其間,這可稱之爲「無道」。有了道,尤貴乎通達無阻(達道)我們的祖先很科學的把人與人間、公與私間通達的路,歸納成爲五大類:(一)君臣(長官與部屬),(二)父子(父母與子女),(三)夫婦,(四)昆弟(兄弟與弟妹),(五)朋友(朋友與朋友)。其餘的人可依輩分或地位的不同,比照歸納於五類之中,例如伯父、舅父歸入父類,表兄、堂妹歸入昆弟類。所以中庸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這五者分析出人與人上下(君臣、父子)左右(夫婦、朋友)前後(昆弟、朋友)三進向的關係,有屬於血統的,有屬於社會的,有屬於政治的,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關係,稱之爲五倫。

    (二)何謂德 人的四周都有道存在,要能通行無阻,就靠人去行,行道稱之曰德。朱子說:「行道而得之於心謂之德。」如何才能通行無阻(達德),其要點有三:第一、人與人要同情相愛,就是仁;第二、人與人要互相了解,就是智;第三、人與人要互相幫助,就是勇。所以中庸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就是誠。三者之中,仁爲中心,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以求達到三進向的民生的愛,以建立倫理的基礎,達成人之所以爲人的條件。世界上不可能有離羣獨生的人,只有合羣共生的人。因爲一個人的產生,必有父母,那已經有了三個人了。三人曰众(衆),是羣體的開始,也就是民生。所以孝弟爲仁之本,而仁又爲道德之末,道德不能離開人的關係,人亦不能離開人的關係,人亦不能離開道德。有了兩個人,就有了道,道要通行,就有了德。所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論語說:「德不孤,必有鄰。」人與人的互愛、互知、互助,是家庭、社會、國家之所以能形成的凝固力,所以 國父發明了人類進化的原則爲互助,互助亦卽倫理之別稱,而謂「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故凡重倫理者,卽無個人主義發展之餘地,否則,人各爲私,同情心全部喪失,連父母都不愛,其尙能愛人何?團結力一失,則社會好比一盤散沙,安能成國?所以 國父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

    (三)何謂倫理 易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有所措。」禮記亦說:「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由此可知倫理由夫婦開始,人倫爲人與人相偶之義及彼此應盡之道,亦卽互助原則見於實施。禮記說:「父慈、子孝、兒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相互關係的德目容有不同,要不外乎敬與愛,亦卽人與人之間必賴道獻以維繫之而已。

    合上節道德而言,稱之爲倫理道德。由於倫理道德的重要,所以歷代敎育以「明人倫」爲先,政治以「正人倫」爲先,因而養成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的特質。

    五、中國人愛好和平

    國父說:「愛好和平就是中國人的一個大道德,中國人才是世界中最愛好和平的人。」又說:「中國自有歷史以來,以和平爲氏族之特性,有時不幸遇著其他民族的侵略,方不得已而抵抗。例如殷以前的葷粥,周之玁狁,漢之匈奴,都因爲他無故侵邊,才出兵征伐。又如東晉之五胡,北宋之女眞,或則分裂中國,或則將中國搶去了大半,才要合中國人來驅除他。又如宋末之蒙古,明末之滿州,併呑中國,才要合中國人來光復。我們根據歷史,可以確確實實的說,如果別人不欺負中國,中國決不欺負別人的。再拿一個例來說,印度和中國之交通,自東漢時代已經開始,彼此以和平相往來,做學問思想的交換,彼此何等互相欽敬,互相愛慕,何嘗有些微的衝突。更可以證明中國的民族是和平的,不是空言,是可以將歷史的事實來說明的」

    這愛好和平的特質,實在是以倫理道德爲基礎,因爲倫理的基本精神,在於相互的愛與敬,是維繫人類生存的要件。倫理存,則人人具備集體生活的條件,有團結互助的基礎,無個人主義產生的可能;因之,社會有秩序,家庭享樂,國家致安寧。中國人重視倫理道德,自然而然的酷愛和平了。所以上年中央硏究院召開國際漢學會議時,我提出一篇「世界和平之眞理應從漢學中求之」的論文,首先說明中華文化重視人倫與道德,而倫理乃和平之眞正基礎;接著說明和平的眞義及如何達致和平。我認爲和平在中華文化中有其明顯的自身說明,而現在又是人類最渴望和平的時候,近年來,各國人都在口講和平,而實際還是講如何準備打仗而不講和平如何達致,而且專講強權不講公理。 國父說:「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是謙讓,論到政治,便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因此,他將個人做人的基礎忠與孝列在八德的最先;然後擴展爲親親(孝)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更進而使仁愛見諸言而有信與行而合義;則和平成爲自然的來臨。所以和平列入八德之中,並非與前面六德並重,而是實踐六德的結果。

    而且中國人愛好和平的特質,亦是授受孔子之道的影響所致。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而夫婦之道在「和」,所以說,「家和萬事興」;又謂家庭在齊,齊字具有「平」的意義。在朋友方面,則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見「和」爲君子手重。其對世界的最高理想爲「平」,故曰「平天下」。由此而知「和」與「平」處處受國人重視,耳濡目染,自然成爲一般人的德性了。所以沒有道德做基礎的和平是假和平,共產國家主張階級鬥爭有了階級就不平有了鬥爭就不和,所以他們所說的「和平統一」「和平共存」,完全是欺騙人的。

    六、中國人崇尚勤勞節儉

    人類生存奮鬥的目的,最重要者爲合理取得衣食住行育樂種種需求,藉以持續其生命。此本爲人的本能,誠如荀子所謂:「凡人有所一同:餓而欲食,寒而欲,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然而然者也。」(榮辱篇)可是「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呂覽情欲篇)食欲與本能俱生,而欲望無窮,不易滿足,甚且放縱恣肆,不免爭亂,小則傷生,大則影響社會的安寧。所以荀子又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禮論篇)故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爲解決此項欲望所生的問題,已引起思想界的注意硏究。消極方面,有主張禁欲者,有主張寡欲者;積極方面,則主張以勤勞來增加生產,以節儉來減少消費。玆當就勤勞節儉加以說明。

    古人謂一夫不耕,或受其饑,一女不織,或受其寒,故在農業社會,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無不盡心盡力辛勤勞作。至於防止欲望,則謂「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尙書五子之歌)所以在我國上古時期,卽已主張勤儉。到了春秋戰國時,則左傳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又謂「儉,德之共也。」論語亦謂「勞而不怨」「夫子溫良恭儉讓」;孟子謂「勞其筋骨」「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都是以勤勞節儉爲美德。此後則以勤儉「二者爲生民之本」(食貨志」,而且事實上爲維持生命,爲滿足欲望,不得不克勤克儉以求達目的,習俗相傳,因而養成中國人勤勤勞節儉的特質。

    此一特質對於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影響甚大,例如對日抗戰時,大家都明知中國軍隊的裝備不如日本,但仍能奮起作戰;明知國內工業建設不足以應付戰爭的需要,但是全國人民仍能以勤勞來增加生產,以節儉來減少消費,降低享受,渡過難關;所以能愈戰愈勇,終於爭得最後勝利利。(正中印行的「偉大的中華」)所以 蔣公說:「凡一個民族的勃興,一個國家的建立,一個車隊的強大,乃至於家庭、個人的成功,都是由克勤克儉做起,天下未有不勤不儉而能成功立業的。」這可見勤儉對一個人對國家是如何的重要。所以蔣總統經國先生於去年揭示「勤儉建國」,今年六月間又提示:「大敵當前,更應克勤克儉,創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所以今後正風勵俗,加強憂患意識,振奮蓬勃朝氣,來促進社會進步,實是政府、敎育界,和新聞界需要共同努力來達到的重要課題。」全國上下都一致表示響應,共同建立一個勤勞節儉、安寧和諧的社會。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是國人所熟知的兩句成語,我希望一般靑少年尤須體驗這句話的意義而能切實奉行,必可受益不淺。孔子敎人勤學,論語一開頭便告訴大家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爲學如不勤習,那就不免過時便忘,一切落空。所以孔子自己亦是「學不厭」的,而在中庸中更指示勤學的方法說:「博學之,審問之,愼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弟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可明白「勤能補拙」的效果了。至於「儉以養廉」的意義,正如孟子所謂「儉者不奪人」,儉者能過簡易樸素的生活,自然不需要貪汚了。勤儉兩字必須相輔相成,只能勤而不能儉,或者只能儉而不能勤,都不是眞正的克勤克儉,結果亦難得成功的。

    七、社會轉變期中應培養真正的民族與科學精神

    中國人具有上述的種種特質,所以能成爲五千年緜延不斷的民族,可是這些特質,本來都是由以往的農業社會及家族制度中所產生的。近三十年來,中華民國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有著舉世所公認的輝煌成就,推動了社會工業化、現代化,逐漸轉變爲民主自由的新社會。在此轉變期間,物質文明的危機,已逐漸影響了每個中國人悠久歷史的傳統,亦卽逐漸損害了中國人所保持的優良特質。上文所說的「勤儉建國」,就是針對這一流弊而推行的。至於自由民主的流弊,亦已逐漸顯著,如許多言論的違法亂紀,金錢暴力的介入選舉,如果不能設法改善,則對於優良特質,勢將發生更爲不利的影響。所以本文要述及民主精神及科學精神的培養。

    中國人崇尙中庸的本質,應該是容易培養良好的民主精神。大家知道,我們民主制度的建立,雖是七十年中的事,但是中華文化的民主思想是早已有之,所謂「民爲邦本」「民爲貴」的民主觀念,隨著「道統」一脈相承,成爲中華文化的特質。民主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平等與守法,孔子首創「有敎無類」就是要提高人民的敎育程度,使各能獲得自由平等的地位;又主張「天下爲公,選賢與能,就是爲民服務是從政的眞義;而中庸之道,豐更富有尊崇多數的民主意義。孟子更大膽的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唐宋時代實行科舉,使全國人士公平競爭,這就是應用考試制度以達成選賢與能的目的。歷代治權大都掌握在相臣之手,讀書人祇要能敦品勵行,自可出類找萃,參與國家的大政。爲政首要,在得民心,民心之向背,決定政權的興廢存亡,孟子早已說明此意,後儒甚多類似的言論。至淸初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則民主思想益彰,比之法國盧梭的「民約論」早一百年,而思想更切實偉大。其實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受中華文化的啟發而生產的,四十年前,美國副統總華萊士曾說:「中國哲學與其國民性的趨向民主,對於西洋哲學實有重大的影響。美國建國之初,若干賢哲倡導革命,奠定憲政,其信仰與作風,直接提取於歐洲,間接導源於中國,此種文化因緣,美國人士多茫然無知。」由此,可見民主政治的意義,中國人應該早已了解,只是爲歷代的專制政治所壓抑,不得發舒而已。可是到了實行民主政治,許多人又誤解或曲解民主自由的範圍,做出許多踰越法紀的言行,實在可爲痛心。

    蔣公早見及此,四十多年前就曾說:「民主就是自由,所謂自由,要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的權限,更要嚴守紀律,必須以法律來保障自由,爲實行自由的根據。這種自由,方能成爲眞正的民主。」(國民參政會閉會詞)又說:「民主不外乎是守法與盡職,……這就是說,各人要各盡自己的職責,各人各守自己的崗位……「(科學辦事方法的示範)所以在社會轉變期中,我希望國人培養眞正的民主精神,守法盡責,嚴守紀律,習慣成自然,當亦可形中國人的特質,致損害大家已有的優良特質。

    其次是培養科學精神,蔣公亦早就要我們「認識時代——一個科學的羣衆時代」。他對於科學的道理及科學的方法,都有詳細的訓示,大家應該硏讀。他說:「所謂科學的精神,就包括在『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這兩句話裏面。……現在我們之所以失敗,第一是因爲我們沒有養成科學的精神,不能運用科學的方法;第二是因爲我們不懂科學的精神,所以不知道理運用組織不能發揮組織的力量。」

    我主譯英人李納瑟博士所著「中國之科學文明」(已出版十四册),深信要培養我們的科學精神也和培養民主精神一樣的比較容易。因爲依照李納瑟博士的硏究,認爲中華民族的科學思想的發展,在西元三世紀至十三世紀間,還能維持科學知識的水準,爲西方所莫及。他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的西傳,特別加以說明,列出「中國傳到西方的機械及其他技術」的一覽表,於每一項後注明歐洲落後的約略時間,均以世紀計算,最多的爲十五個世紀,少的亦二三個世紀。歐洲現代科學是從十六世紀興起後,卽續續邁進,而中國從那時起卻停留了很長久時期,遂致落後。我認爲 國父昭示「迎頭趕上」是絕對可能的,最近三十年的經濟建設,便是事實的證明。在十年前的工程師節紀念大會中,我曾以「恢復自信,迎頭趕上」爲題,向大會演講,主旨是說必須先恢復民族自信心,才能作迎頭趕上的努力。

    八、宏揚中國人的特質亦即復興中華文化

    國父說:「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最終之決定當在國民。」(中國興亡問題)因此,爲使中華民族不遭到衰亡的浩刧,我們必須恢復民族文化,發揚中國人的特質。

    蔣公說:「要救中國一定先要救中國的人,卽是要使中國人個個能夠知道做人的道理,做成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且要使他們個個人認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中國人者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卽中華民國的主人翁。主人翁對於國家應當要盡主人翁的責任,應當要愛護自己的國家,挽救自己的國家。」(救國的基點)這是何等愷切的訓示。

    蔣公爲使中國人認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是中華民國的國民,曾於民國二十四年推行新生活運動,以期改善國民生活習慣。「新生活運動須知」第一條說:「生活須知,禮義廉恥,整齊淸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共同一致,衣食住行,依此爲據,旣適衞生,又合規矩,民族復興,在此一舉。」並將「禮義廉恥」四字的定義,分平時與戰時的解釋。

    (平時) (戰時)

    禮 規規矩矩的態度 嚴嚴正正的紀律

    義 正正當當的行爲 慷慷慨慨的犧牲

    廉 淸淸白白的辨別 切切實實的節約

    恥 切切實實的覺悟 轟轟烈烈的奮鬥

    此一運動曾普及全國,對於剿匪抗戰都有很大的助益。其後,我在敎育部任內,將「禮義廉恥」四字作爲全國各級學校的共通校訓,由 蔣公親筆書寫,懸於校內,至今猶存。蔣公又規定「國民守則」十二條,作爲國民健全人格與健康生活的準繩。

    一、忠勇爲愛國之本

    二、孝順爲齊家之本

    三、仁愛爲接物之本

    四、信義爲立業之本

    五、和平爲處世之本

    七、服從爲負責之本

    八、勤儉爲服務之本

    九、整潔爲強身之本

    十、助人爲快快之本

    十一、學單爲濟世之本

    六、禮節爲治事之本 十二、有恆爲成功之本

    這些守則都是國人所易知易行,應該終身信守。因爲這是歸納八德四維在內,八德是人格修養的標準,四維是新生活的規範,二者相因相成,有健全人格者都重視生活的健康,其生活浪漫或頹廢者,亦必影響其人格的欠缺健全。

    「國民守則」亦卽是「靑年守則」,如能確遵此十二守則,自能表現出中國人的特質,而受世人所尊敬。玆再歸納之如次:

    一、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有悠久光榮的歷史,故中國人應該有學養而文雅,氣度大方。

    二、中華民族的特性是大、剛、中、正,故中國人應該具備大而能容,剛而不屈,中而無偏,正而遠邪的優良習性。

    三、中國文化所重視者爲公。誠、仁、中、行,故中國人應該人人能公以顯道,誠以律己,仁以待人,中以處事,行以成物。

    四、中國人都深信「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對國家能盡其至忠,對職務能勇於負責,必要時可成仁取義。

    五、中國重視家族倫理,以孝悌爲齊家之本,故中國人所最看不起的是不孝不悌的人,認爲夫婦之結合是終生大事,不應輕易離異。

    六、中國重視道德而輕財富,認爲仁民愛物是孝悌之擴展,所以社會上都崇拜有道德重仁義的人,而不尊重多財豪富的人。

    七、禮是道德的具體化,見諸日常動作云爲者,所以中國人輕視粗野而重視禮貌,容易親近,富有人情味。

    八、中國人最愛和平,不願與人相爭,恭而侮人,儉而不奪人,認爲助人爲快樂之本。

    九、中國對士人的評價,視其本身能否安貧樂道,能否爲人民謀求福利,相信惟仁者宜在高位,並重氣節及操守。

    十、中國人最普徧的美德爲克勤克儉,重服務而少奪取,重助人而輕自奉,故到世界各處,無不受人歡迎。

    十一、中國人最好早起操作,使內外整潔,尤重健身運動,認爲不吃藥爲上策,尤重做事有恆心。

    十二、中國人最講究本末先後之道,本末不可倒置,先後不容錯亂,這是合乎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基本條件。

    以上十二點是中國人的特質,由十二守則的信守而表現出來的,如能人人做到,則中國文化的復興,勢所必然矣。

    最後,我要敬告國人,我們爲什麼要從事文化復興工作呢?簡單的說,有四項重要意義:(一)宏揚文化道統,重建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二)使民主科學與倫理相結合,消除五四運動的流弊,以發揮立國精神;(三)保衞中華文化是全民有責,文化工作乃所以激發民德、啟迪民智、結合民力,共同從事復國建國大業;(四)發揚天下爲公的道德思想,消除國際間的不和、不平,以建立三民主義新中國,促進世界大同。現在世界距離雖已大大的縮短,可是國家民族的區別還是存在,我們始終是一個中國人。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中,我們只有發揮中國人的優良特質,一致團結,以應付未來的艱危之局。

  • 世界和平之眞理應從漢學中求之

    一、漢學代表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卽在世界各國,亦發生宏遠的影響。鄰近中國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已無論,其在歐洲,三百年前對于啟蒙時代的影響,亦顯而易見。近百年來,自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逐漸開放,世界各國學者對于中國文化,尤其是新發現的敦煌文物及甲骨發掘,再引起好奇心,如斯坦因、伯希和等從事美術考古及西北地理等硏究,因而有漢學之稱。所以漢學可以代表中華文化。

    我在十年前曾主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一書兩輯,蒐集世界各國的有關資料,因爲我居住美國及從事**鬥爭數十年的體驗,深知世界人類普遍蔽于物慾及受共產主義的摧殘,致道德日趨墮落,惟有孔子學說可做救時之良藥。孔子學說是漢學的主體,實成爲人類共生存共進化之眞理,近十多年來,我在國內外各地講演,幾乎都堅持此一觀點。

    我認爲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敎訓,應足以喚醒世人,使知僅憑武力與金錢,不足以解決世界問題。人類幸福,全憑去私心、存公道一念之轉,亦卽道德二字的眞義所在;不和不平的事實旣存在,世界安有和平之可言?現在是世界人類充滿危機的時代,世界各國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多竭盡智慮,硏求世界和平之道,希望這個世界能化亂爲治、轉危爲安,使人類得免種種不幸的遭遇。可是錯誤的思想逼使現代世界走上錯誤的途徑,其結果眞正和平的希望,愈來愈渺茫,恐怖、憂慮、不安,成爲人類日常的生活。我歷來主張中華文化的倫理道德是救時的良藥,所以今天提出這個論題:「世界和平之眞理,應從漢學中求之,」以供各位漢學家的參考。

    二、中華文化異于世界上其他文化

    中華文化與世界上其他文化究竟有什麼不同之處?我曾把現代世界上三種主要文化做過比較硏究,所謂三種主要文化,就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共產主義文化及中華文化,我以爲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是重財而輕德,目前工業科技固然發展,而宗敎信仰動搖,道德衰敗,一般人受工商影響,只知道牟利賺錢,靑年犯罪與日俱增,所以上年索忍尼辛(Solzhenitsyn)痛斥西方各國道德淪喪,精神破產,瀕臨自我毀滅的危境。共產主義文化則是「重物而輕人」,以唯物史觀衡量一切,把人民當作物或奴隸看待,雖高倡一切爲人民,實則人民的自由全失,人格全喪,生命毫無保障,昔年韓戰的人海戰術和近年越南、古巴的放逐難民,慘絕人寰,可見其本質已失去人性。中華文化則是「重人兼重德」,正與以上兩種文化相反,一切以人爲中心,以道德爲首要,所以重倫理、講信義、尙和諧、崇平等,期達人類優生、廣生、長生之效,以實現世界大同爲目的,顯然優于以上兩種文化。

    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共產主義文化何以會有這些缺點呢?這就由于錯誤的思想導引出錯誤的信仰,錯誤的信仰產生出錯誤的力量,而這些力量竟把整個世界搞亂,把人類幸福陷于危殆。

    十九世紀末葉,達爾文(Darwin,Charles Rooert 1802—1882)用科學方法去硏究了二十年,著作「物種由來」(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發明了物競天擇的生物理論。不料他所適用于動物的「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創見,竟被當時的帝國主義者所利用,對外憑其殺人的科學武器,侈言「強權就是公理」,弱小民族淪爲殖民地,是勢所必然;對內則憑其資本及機器力量,榨取勞工血汗,供少數人享受。此一似是而非的理論,固然促使近代工業的進展,科技的突飛猛進,卻把世界和平、人類進化停滯了一世紀之久。

    同時有馬克斯(Marx,Karl 1818—1883)亦以科學方法作長期的硏究,其所得結論,認爲人類文明只是隨物質境遇的變遷史,所以物質是人類社會歷史進化的重心,社會經濟利益不相調和,完全歸罪於資本家剝削勞力,所以階級鬥爭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此一唯物史觀的理論,竟被共產主義所利用,對內用以促成勞力羣衆來打倒資本家,對外用煽動弱小民族來打倒帝國主義。此種爲勞工羣衆、爲弱小民族打抱不平的號召,風靡一世,似乎可以爲人類謀福利與和平,其結果卻變爲共產黨徒的私利,以暴易暴,使勞工羣衆的自由全失,生活悲慘,使世界上半數人口的人權受到了剝奪。所以我說,錯誤的思想逼使現代世界走上錯誤的途徑,造成今日人類的危機。

    三、漢學重視人倫與道德。故以倫理爲首要

    至于中華文化(亦卽漢學)重視人倫與道德,故以倫理爲首要。中華民族的祖先注意宇宙間生存原理,從自然法則硏究到人事法則,易經繫辭傳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創造出悠久燦爛的文明,其對于人類共生存共進化的法則,于今日言之,依然恆久不變,歷久彌新。大家知道,儒家所謂「道統」,其大要爲誠以律己,仁以待人,中以處事,行以成物,四者先決條件爲一「公」字。自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歷世相傳,到了今日,至少已有五千年之久,中華民族世世流傳,成爲世界上歷史最久、人口最多散佈最廣的民族。在十七世紀以前,文事武功,冠于世界,其衰敗落後,實僅是近兩世紀間事。然而傳統的道德觀念,始終尙能維持不墜,民族的體力、智能,亦未嘗稍衰。近年來,我中華民國努力從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倫理、民主、科學三者爲綱領,其實是首重倫理。我們認爲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具體表現,也是中華民國建立的基本精神;我們爲求民族的復興,必須復興民族的倫理;爲謀國家的強盛,也必須實踐民族的倫理。這是我們目前復興中華文化的推行方向與途徑,民主與科學必須與倫理道德相配合,才能有利而無弊。五四時代的新文化運動所以失敗,就是因爲一方面提倡民主與科學,另一方面卻脫離歷史傳統,直接打倒孔家店,間接破壞倫理道德,結果就爲共黨陳獨秀、李大釗等所利用,引進馬列主義,以造成今日大陸的悲劇。

    因此,我要請各位漢學家特別注意,硏究漢學要重視人倫與道德,要以倫理爲首要,才能了解中華文化的眞精神。同時,我們從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乃是**鬥爭的重要工作,先總銃蔣公會告訴我們:對共產主義的鬥爭是一次民族文化鬥爭,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及其道德精神之興廢,亦以此役爲試金石;此戰若不失敗于侵略主義的魔手,則中國文化卽將刮垢磨光,發揚光大。其實,這可說是當前自由世界的正確指導。歐美三百五十年來民族主義、民主主義的成敗興廢,亦在此一役。索忍尼辛謂「西方社會最令震驚的現象,就是道德勇氣的淪喪,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每一個國家、政府、政黨以及聯合國,尤以各國統治階層及智識份子最爲顯著。」這一指責,實値得世人深思冥想,也可證明我們的文化復舉運動具有新時代的意義,而非抱殘守闕的復古;而且我們也希望西方社會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四、倫理乃和平之眞正基礎

    中華文化重視倫理,是以政治的第一要務在「正人倫」,敎育的第一要務在「明人倫」。人倫就是五倫,卽中庸所謂:「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此五達道代表三進向的人與人之關係,有屬于血統的,有屬于家庭的,有屬于社會的,有屬于政治的,都是人生所不可缺的關係,故稱爲人倫。人倫是人與人相偶之義及彼此應盡之道,其義均本乎仁,智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智仁勇三者統稱之爲三達德,由此可以明了道義之體與用。爲易于分別起見,其道則各有稱謂,以其爲人倫之理,故總稱之爲倫理。倫理的德目,各書所言,大同小異,最普通者爲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朋友信義,而他們的基本精神在乎相互的愛與敬。這些倫理道德實在是放之四海而皆準,法國狄卡兒派的哲學家利支斯(Regis)曾說:「孔子的道德根據理性而產生的,……不只適用于個人,而且適用于各個家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並推而適用于整個世界全體人類。這一個人類普遍化的道德,就可以用來做全體人類圑結的基礎了。」這就是說倫理乃維繫人類生存的要件,是全世界和平的眞正基礎,倫理存,則人人具備集體生活的條件,有團結互助的基礎,無個人主義產生的可能,社會有秩序,家庭享和樂,國家致安寧。所以說,倫理乃和平的眞正基礎。

    五、和與平的眞義及如何達致和平

    和就是和諧(Harmony),平就是平等(Equality),和平一名詞,在漢學中有其明顯的身說明,而現在又是人類最渴望和平的時代,近年來,各國人都在口講和平,而實際上還是講如何準備打而不講和平如何達致,而且專講強權不講公理。五十餘年前,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是愛和平。中國人幾千年酷愛和平,是出于天性,論到個人,便是謙讓,論到政治,便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因此,他將個人做人的基礎忠與孝列在八德的最先;然後擴展爲親親(孝)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更進而使仁愛見諸言論(信)與行動(義);則和平成爲自然的來臨。所以和平列入公德之中,並非與前面六德並重,而是實踐六德的結果。

    中國人酷愛和平的德性,當然是接受孔子之道的影響所致,所謂「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而夫婦之道在「和」,又謂家庭在齊,齊具有「平」的意義。在朋友方面,則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見和爲君子所重。其對世界之最高理想爲「平」,故曰「平天下」。由此而知「和」與「平」處處受國人重視。可是四書中和與平兩字連用的並不多,這是因爲一切道德行爲都與和平有關,只要說明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各種道德而實行之,和平已在其中。這就是說,和與平的眞義是以仁義道德爲基礎,沒有道德的和平是假和平。共產國家主張階級鬥爭,階級就是不平,鬥爭自然不和,所以有了共產主義,世界就不會有和平,至爲明顯。他們所說的「和平共存」,完全是欺騙西方國家沒有道德勇氣的政客們的,正好像一個惡人的笑容,笑裏藏刀。我在上文曾說,人類幸福,全憑去私心、存公道一念之轉,也就是說,要達致和平,只有去私心、存公道的道德可以實現,不和不平的事實尙存在,如何能達致和平呢?

    所謂不和不平的事實,正是今日世界所蘊藏的三種危機,就是(一)民族間的不平等,(二)人民在政治上的不平等,(三)人民在經濟上的不平等,這許多不平等現象,遍于全世界,此起彼伏,因此釀成許多的不和事實。所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就是解決這三種不平,他又說:「從根本上解剖起來,歐洲近百年是什麼文化呢?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應用到人類社會,只見物質文明,只有飛機炸弾,只有洋槍大砲,專是一種武力的文化。這種專用武力壓迫人的文化,用我們中國的古語說,就是「行霸道。」而共產國家又是霸道文化所產生的魔鬼,變本加厲,又與霸道國家爭霸權。美國先總統威爾遜說:「這個世界必須成爲一個民主政治能安全生存的世界,世界的和平亦必須建立在政治自由的穩固基礎之上。」又說:「我們要爲我們一向所最珍愛的事物而奮鬥,爲民主、爲人民參政的權利、爲弱小民族的權利和自由、爲爭取公理的普遍實現,俾所有自由民族在共同組織之下,都能獲得和平與安全,最後建立一自由的世界」。這些話說得很好,可是美國的政策有沒有這樣實行呢?其實,現在世界上所存在的許多不平不和的事實,一部分還是美國的錯誤政策所造成的。

    六、漢學中對世界人類之崇高理想爲大同世界

    威爾遜所希望「最後建立一個自由的世界」,在漢學中早已有此崇高理想,稱之爲大同。禮記禮運篇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傭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世界要以「天下爲公」爲基本條件,故用人處事,必須對內選賢與能,對外講信修睦,則沒有不公。愛人如己,推己及人,所以不獨親其親、子其子,使男女老少人人各得其所,各遂其生,自亦沒有不公。對于資源人力都屬公有,使人人能享受經濟繁榮的福利,所以貨不必藏于己,力不必爲己,都是無一不公。人人能向善爲公,不肯作損人利己的行爲,自然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個世界,叫做大同世界,在這世界上的所有國家民族,自然都能獲得和平與安定,全體人類自然能共生共存共進化了。

    這個理想世界何以特別用「大同」名稱呢?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雖由同一父母所生,其智慧性格體力可能完全不同,夫婦朋友更不必說。所以人與人相處,第一件應該認識的事,是不能使對方變成和自己一樣,正如不能使自己變成和對方一樣,存小異而持大同,乃是順乎天理,應乎人情。愛其所同,敬其所異,是天經地義,是道德的基礎,五倫的維持都要如此。人與人固然如此,家與家、國與國,亦要如此。今日世界上的最大錯誤,是要強人從我,資本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的思想雖相反,然其自大自暴則一,人從我則奴役之,不從我則力懾之,鮮有眞正平等的觀念和大同的認識,好霸道,要以力服人,以此而言世界和平,無異癡人說夢,如何可能呢?

    七、孫中山先生發明人類進化之原則爲互助

    孫中山先生繼承中國道統,發明人類進化的原則爲互助。他的進化論分爲三個時期,其一爲物質進化的時期,其二爲物種進化的時期,其三爲人類進化的時期。他把人類進化與物種進化分開,使人類別于獸,這是廿世紀學術史上最大的發現。他說:「人類初生之時,亦與禽獸無異,再經幾許萬年之進化,而始成長人性,而人類之進化,于是乎起源。此期之進化原則,則與物種之進化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爲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爲原則。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此原則行之于人類當已數十萬年矣,然而人類今日猶未能盡守此原則者,則以人類本從物種而來,其入于第三時期之進化,爲時尙淺,而一切物種遺傳之性,尙未能悉行化除也。然而人類自入文明之後,則天性所趨,已莫之爲而爲,莫之致而致,而向互助之原則,以求達人類進化之目的矣。」

    此一互助的原則,亦卽和平基礎的奠立,使世界人類徹底了解人之所以爲人之道,發揮人性,消除獸性,則不平的自能復歸于平,不自由的自能重獲自由,人類乃向進化的正途邁進,然後天下爲公,大同的理想世界定可實現。

    八、弘揚漢學才能求得世界之眞正和平

    由上所述,可知漢學中的倫理道德、大同思想及孫中山先生的進化論,都是世界和平的眞理,其理論雖各略有不同,其精神是完全一致。沒有道德做基礎的和平,是一定不可靠的,在卅餘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總統蔣公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說:「我們武裝之下所獲得的和平,並不一定是永久的完全實現,直要到我們的敵人在理性的戰場上爲我們所征服,並使他們能徹底懺悔,都成爲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份子,像我們一樣之後,纔算達到了我們全體人類企求和平及此次世界大戰最後的目標。」這些先知先覺的廣播詞,世人早已遺忘,其實當年也並沒有獲得和平。直到今日,國際關係仍完全以利害爲標準,毫無道德信義可言,沒有道德勇氣的各國統治階層及知識份子,誰能了解漢學中的倫理道德,又誰能了解和平互助的眞義,甚或譏笑之爲空疏迂闊,不切實際。

    因此,我們惟有希望各國的漢學家,共同弘揚漢學中的倫理道德、大同思想及和平互助的意義,期能求得世界人類的眞正和平。我始終堅信,倫理道德是世界和平的眞正基礎,而漢學最重視倫理道德,所以世界和平的眞理,應從漢學中求之。敬請大家指敎。